第15:仁心之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仁心之旅

  医学是随着人类对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帮助、同情的人道主义关怀。它不是单纯只有科学性,还应该具备社会性与人文性。医学直面的是人,应该是“人学”,关爱那个“人”是目的,解除他/她的病是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段”渐渐取代了“目的”,医学迷失在技术之中。医学缺乏温度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促成因素,医学界也逐渐认识到了医学人文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医学人文的落地工具。

  叙事医学的兴起不但继承了医学人文的精神遗产,同时也提出了实际可用的工具,使医护人员得以纠正医疗实践中技术至上的思维,能够关注到患病的人,倾听他/她的故事,回归到医学的“初心”。《盛京医讯》将陆续和您分享来自临床一线的医患故事。本期让我们一同倾听第三急诊科主任沈海涛和他的故事。

  第三急诊科 / 沈海涛

  从医已经19年了,这19年让我从一名懵懵懂懂的大学生蜕变成了一名成熟的急诊科医生。外表固然随着年龄有了变化,但变化更大的其实是内心。

  刚到急诊科的时候压力很大,因为我能够感觉到我的临床能力并不能胜任急诊科五花八门的病种和各种突发的意外情况,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自己有很多的质疑,比如怀疑自己的临床能力、沟通能力,怀疑自己的智商、情商,甚至怀疑自己最初的择业方向,但是之后几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让我的内心发生了大的转变,也帮我渐渐打磨出了医者仁心。

  参加工作第二个年头我开始值急诊班。在急诊经常会参与抢救,但其实最早的几名病人都是处于疾病终末期了,所以抢救效果都不太好。当时对心肺复苏抢救的概念就是走流程,觉得患者到了这种状态基本就没什么希望了。直到有天下午,一名心脏骤停的老年患者被推到了抢救室,我和同事第一时间对她进行了心肺复苏、电除颤和各种抢救措施。患者的儿子是大学老师,气质语气非常像我大学时期的物理老师,沉稳而文质彬彬。虽然能够感受到他对母亲的关切和紧张,但从询问病史到沟通交代都非常顺畅,抢救过程中,患者儿子的态度也一直很坚定,就是:“医生,咱们尽全力治,咱们这里是最好的医院,之前我妈就是在这里救活的,我信咱们医院。”这几个“咱们”直接拉近了我们的心理距离,虽然患者一直没有反应,但我们不放弃,一直积极地进行各种抢救措施。随着抢救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心里明白患者生存的概率越来越小了。在后来跟他的沟通中,我们渐渐开始透露患者可能挺不过来了。虽然眼圈有些红,但他的眼神和语气却一直坚定,给我们的回馈一直是:“我知道了医生,咱们继续尽全力,不留遗憾。”当我们注射第9支肾上腺素后,随着嘀嘀声,监护仪里终于出现了大家梦寐以求、期待已久的波形。摸着患者越跳越强的脉搏我知道,患者被我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这是我心肺复苏成功的第一名患者,心中混杂着成就感、紧张感和一种无名狂喜,我急切地想把起死回生的喜悦分享所有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患者的儿子,当我告诉他,老太太心脏开始复跳之后,他的眼神一亮,之后就背转过去久久没有说话,从他抽动的背影可以看出来他哭了,哭得越来越凶。一个之前几乎是顶天立地的汉子,现在却哭得像个孩子。

  患者儿子前后巨大的转变和患者起死回生的巨大喜悦给了我极强的心理冲击。这件事让我满怀信心和冲劲,觉得只要我们医护人员付出努力,肯定会有好的结果。直到遇上了下一个磨炼心性的病例。

  这名患者是一名从农村来的孩子,感染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穿戴朴素甚至有些寒酸的父母焦急却积极地配合着我们的一切治疗,7个日夜过去了,我们和这个家庭倾尽一切努力,但孩子最终没有保住。最后两天,我其实做的更多的只是安慰,不过我能够感受到恰恰是我的安慰给了这个家庭精神上的支持,协助他们熬过了生死离别。他们走之后,收拾卫生的人员发现了半袋发硬的馒头,我们从邻床病友那里得知,这几天,这对父母就一直在吃这些馒头,因为孩子治病,家里的钱已经花光了,干活的牲口都卖了。本以为这就是结束,但在过年前,孩子父亲抱了一个纸箱来看我,腼腆地说:“沈大夫,上次走得急,没来得及感谢你,家里穷,没别的了,这是家里新养的小鸡刚产下的蛋,卖相不好但都是绿色的,沈大夫过年吃,别嫌弃。”看着一箱大小不一、粘着鸡粪的鸡蛋,我知道这不仅是鸡蛋,更是这位刚失去儿子的农民质朴由衷的谢意。我不忍推辞,只能是把孩子爸爸一直送到楼外,看着雪地里渐渐远去的脚印和渐行渐白的背影,我的心里百感交集。从那以后,那个雪白的背影就会时时浮现在我脑海里,提醒我要是不成为一名好医生,就对不起那个背影、对不起那份信任,也对不起医者的职业道德和自己的良心。

  之后,我会对每一位患者都倾尽全力,不光是要求自己,也习惯性地推动着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我,一旦遇到不配合或不积极治疗的,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觉得是他们拖了我诊疗的后腿,语气上也会有所怠慢,甚至曾发生过矛盾,直到遇到第三名记忆深刻的患者。

  这名患者送来急诊的时候已经是濒死昏迷状态,抢救室心肺复苏成功之后送到了我所在的EICU。他的儿子看起来有些木讷,话很少,感觉对生病的父亲似乎没有很多的关切。在沟通交代快结束时,他说:“医生,刚才抢救完我这就剩两万来块了,这些钱花完我就没钱了,你看着治吧。”这让我预感到,对于后续治疗家属很可能不积极,而患者病情又太重了。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心跳血压趋于稳定但呼吸神志一直没有恢复,让我比较意外的是,这3天,患者儿子一直守在父亲身边几乎没有睡觉。第3天查房时发现患者脚上多了一双毛袜子,患者儿子跟我说:“我妈在家里卧床3年了,平时一直是我爸照顾着。这次我爸病了,我妈说我爸平时手脚爱凉,让我特地把毛袜子翻出来给爸套上。”本来我想说咱这屋里有空调不冷,另外患者现在是昏迷状态不知道冷,但看着他隔着袜子轻轻地揉父亲的脚,我说出口的是:“嗯,怕冷就多给他揉揉脚,搓一搓也热乎点。”因为在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个木讷中年男人对父亲和家庭那份深沉厚重的爱。天不遂人愿,查房后第二天脑电图的电静息报告却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患者脑死亡醒不过来了。他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还是那副木讷的表情,但低头擦泪的动作却暴露了内心。回到床边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声音低沉,电话那头得到消息之后是久久的沉默,这时他已经是泪流满面,只是在忍着哭泣的声音不让母亲听到。在旁边的我只能隐约听到电话那一端老人的抽泣,手机随着手止不住地抖动,许久之后他深吸了一口气说:“妈,我不想让爸遭罪了,他要是还明白的话也不想这么活着。”电话那头的哭声猛地清晰起来……他放下电话,跪到了床边,紧紧握住父亲的手说:“爸,儿子这辈子没能耐,只能陪您走到这了,下辈子吧,下辈子我再好好孝顺您。”

  19年的医者之旅中,我有幸收获到了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懂得医者要敬畏生命、为每一名患者全力奔赴;同时,也让我体悟到了有温度的仁心医者不光要会治病救人,还要会同理共情、抚慰人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扉页
   第03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院举办2023年第四季度干部培训班
   第04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院举办2023年第四季度干部培训班
   第05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院举办2023年第四季度干部培训班
   第06版:医院举办庆祝建院140周年系列联欢活动
   第07版:医院举办庆祝建院140周年系列联欢活动
   第08版:医院举办精神疾病神经环路影像学研究进展研讨会//医院举办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系列专题讲座
   第09版:医院举办科研学术讲座//医院举办第九届盛京疑难用血论坛
   第10版:医院举办第二届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微视频大赛//院领导观摩并指导品质管理工具在院应用与开展情况
   第11版:2023年辽宁省住院医师思政培训大讲堂活动在院举办//辽宁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估专家组来院评估指导工作
   第12版:医院举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在医学课程的实践应用”培训活动//光荣榜
   第13版:第一肿瘤外科 乳腺肿瘤外科一病房完成一例乳房重建专用假体联合补片乳房重建术
   第14版:第一肿瘤外科 乳腺肿瘤外科一病房完成一例乳房重建专用假体联合补片乳房重建术
   第15版:仁心之旅
   第16版:仁心之旅
   第17版:人民网评:以高质量教育培训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18版:医院举办健康主题日义诊、宣教活动
   第19版:医院举办健康主题日义诊、宣教活动//简明新闻
   第20版:学习问答
   第21版:学习问答
   第22版:盛京医保专栏之答医生问 第8季
   第23版:盛京医保专栏之答医生问 第8季
   第24版:封底
仁心之旅
盛京周刊仁心之旅15仁心之旅 2023-10-26 2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