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副院长、第一肿瘤外科 乳腺肿瘤外科一病房负责人刘彩刚带领团队为一名患者实施了左乳全腺体切除加专用假体联合补片I期乳房重建术加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该患者因自行发现左乳肿物就诊于医院乳腺外科,经术前超声、钼靶及磁共振检查,发现其左乳外上象限肿物长达2.3厘米,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钼靶提示,肿物内部及周边区段分布多形性粗糙不均质微钙化。经穿刺病理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luminal A型。
患者具有强烈的保留乳房外形意愿,为此,刘彩刚表示:“虽然术前的影像检查结果提示病灶伴有区域分布的微钙化,确实不太适合传统的保乳手术,但可以采取乳房重建的手术方式保留住乳房外形。医院肿瘤中心针对亚洲女性乳房外形特点,已研发出专用乳房重建假体,更适合亚洲女性的乳房,术后效果更美观。”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0天即拔管出院。术后即刻及术后2年内随访显示,患者双侧乳房对称度好,无包膜挛缩、假体移位等术后并发症。
乳腺癌术后乳房形态与功能恢复和患者生活质量紧密相关,根治术后乳房重建已成为治疗过程的重要部分。目前,乳房重建假体均基于隆乳需求设计,形状单一且数据依据源于欧美人群,常因为假体外形与皮肤皱褶不符,术后皮瓣张力过大,造成37.5%患者发生Baker III/IV级包膜挛缩,乳头坏死率7.5%,外形不佳率25.4%,取出率4.3%,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乳癌术后假体重建不同于隆乳术,需要更多考虑重建乳房与健侧乳房在形状、大小与凸度方面的匹配度。为此,刘彩刚团队创新性研发了一种基于k-means的乳房假体构建方法及装置,利用3D扫描和AI技术设计了首款乳房重建专用假体,目前已实现专利转化,转化金额150万元。
乳房重建专用假体联合补片重建手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乳房重建后双侧不对称的难题,使包膜挛缩率降低至2.2%,皮瓣坏死率降低至0.2%,且基本未发生过假体移位。新的假体重建手术方式为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性,在治疗病症的同时又保证美观,推动了乳腺假体多元化发展的进程。
第一肿瘤外科 乳腺肿瘤外科一病房 / 薛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