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北国(辽宁日报新闻客户端)
“谢谢吴教授!”7月26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南湖院区第六神经外科病房,一名术后不久的脑干脓肿患者,躺在病床上,对前来查房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负责人吴安华连连竖起大拇指,一旁的家属对吴安华一再表示感谢。
“感谢吴教授救了我老伴儿的命。”患者王芳(化名)的丈夫说。王芳今年64岁,两个月前,她和老伴俩人去外地游玩,听说当地采耳很有名,特意体验了一下。谁知这次体验不但没有带来舒适享受,还险些酿成大祸。
采耳当天傍晚,王芳就感觉眩晕、视物旋转,不一会儿有所缓解,但反复发作。直至采耳一个月后,王芳不但头晕、视物旋转加重,而且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的症状。王芳在四川一家医院做头部CT检查,提示右侧额叶及胼胝体膝部缺血梗死灶,按照脑梗塞系统治疗了半个月,病情没有好转。返回沈阳后,先前症状逐渐加重,同时出现了右侧肢体的活动不灵、言语不清、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的症状,直至后来进展为意识不清,生命危在旦夕。
家人赶紧将王芳送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医院神经内科医护团队第一时间为患者完善了相关检查,同时组织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及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会诊,最终发现患者患有左侧中耳乳突炎,炎症已向颅内蔓延,于左侧脑干周围形成了脓肿,由于患者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双肺也出现了感染的迹象。
据了解,脑脓肿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颅内感染病灶,一旦脓肿破入脑室,死亡率高达80%-100%,就像颗“定时炸弹”。
明确诊断后,医院将王芳转至第六神经外科病房,吴安华带领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团队,在麻醉科医生及手术室护士的共同配合下,立即为其进行了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下的脑干脓肿穿刺抽吸术。
“相较于传统的开颅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脑干脓肿穿刺抽吸术,通过精准穿刺将病人颅腔中的脓液引流出来,是一种微创手术,大大减轻了病人的创伤和痛苦,目前病人恢复得非常好。”吴安华介绍说。
采访当天,记者在病房看到该患者精神状态不错,右侧肢体也可自主活动,可以与人正常沟通交流。
吴安华表示,引起脑脓肿的因素比较多,绝大多数是局部感染通过静脉扩散导致的。这个病人比较特殊,脑脓肿侧做过采耳。在临床上,这种原因引发的脑脓肿,实际上比较罕见。然而,无论何种原因导致,一旦出现脑脓肿,预后效果非常差。大脑部位的脓肿相对来说比较好,但是小脑和脑干周围出现脓肿是非常危险的,病人很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吴安华提示,在采耳过程中要多加注意,采耳器械要经过消毒,采耳人员也需经过严格的培训,熟悉掌握耳内解剖结构,不要弄破耳内皮肤,一旦弄破皮肤要及时给予处置和消毒。采耳后,如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要尽快就医,防止出现后续严重问题。
“除了耳朵,大家还要注意防止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炎症和感染。”吴安华强调,人面部的危险三角区是指位于两侧口角至鼻根区的三角区域。三角区的静脉分布和动脉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分别构成深浅两个网。深部静脉网不仅与浅静脉的分支相通,而且与眼眶、颅腔海绵窦相通。面部如发生感染,特别是在三角区内生了疖肿时,应及时治疗,千万不能用手去挤,否则,疖肿内的细菌可以逆行向颅腔内的海绵窦扩散,形成脑脓肿抑或脑部并发症,严重者能危及生命。
据悉,截至目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六神经外科病房应用机器人手术技术已完成数例脑脓肿患者的治疗,包括脑深部多发难治性脓肿,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脑脓肿患者提供了新的更加精准微创的治疗途径。此外,机器人团队还完成了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出血,脑积水,脑活检等诊疗近千例。